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完善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

来源:《中国社会报》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在加强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和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上多办实事,在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增强基本公共服务均衡性可及性上再上水平。

  李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稳步提高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水平。

  民政工作保基本、防风险、促发展,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各级民政部门用心用情为民办实事,在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上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效,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围绕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代表委员提出了好想法、好建议。《中国社会报》围绕社会救助、养老服务、儿童福利、残疾人照护等民生建设,介绍4个省份的经验。今天我们聚焦社会救助,一起来看陕西省如何完善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不断提升困难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完善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


政府工作报告


  加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和常态化救助帮扶,完善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


代表委员声音


  全国人大代表李勇建议,用好各类帮扶政策,激发群众内生动力,不断提升自身发展能力,持续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全国人大代表魏后凯建议,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共享方面,重点解决社会保障问题,如推进城乡低保、养老、医疗等并轨。


地方实践·陕西


  加强低收入人口认定和救助帮扶。陕西省16个部门联合制定低收入人口认定和救助帮扶办法,细化完善特困人员、低保家庭、低保边缘家庭和刚性支出困难家庭等认定条件。按照“一次申请,分类审核确认”的原则,整合优化申办程序,完善必要就业成本、刚性支出扣减规定,规范认定低收入人口186万人,约占全省常住人口的4.7%。进一步完善基本生活救助、专项救助、临时救助和其他救助帮扶政策,推行低保居住地申办和急难发生地直接临时救助措施,推动社会救助制度覆盖对象从传统的特困人员、低保对象等重点人员,向低保边缘家庭和刚性支出困难群体以及临时遇困的流动人口拓展,平等保障所有公民受助权利,社会救助制度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可及性进一步提升。

  探索“物质 + 服务”综合救助模式。陕西省先后出台推进政府购买社会救助服务制度和关于开展服务类社会救助工作的意见,鼓励发展“物质+服务”救助模式。2024年全省各级累计列支购买服务经费1亿元,为低收入人口提供照料护理、康复训练、送医陪护、能力提升、心理疏导、资源链接等服务。在西安市、宝鸡市凤翔区、麟游县开展全国服务类社会救助试点工作,健全服务需求评估机制,完善需求清单和服务清单,根据困难群众个性化、差异化需求,适配救助帮扶资源,有效提升困难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省民政、人社和农业农村部门协同部署在困难群众中开展“学技能、促发展,倡文明、树新风,感党恩、跟党走”主题活动,为困难群众提供就业培训等服务,累计开展技能培训5128场次,提供就业岗位5万余个,增强困难群众自我发展能力。

  加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陕西省建成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整合业务经办、经济状况核对、监测预警和融救联助4个系统功能,完善涵盖186万低收入人口和564万重点关注对象的人口数据库,贯通民政、公安、司法、财政等15个部门信息数据,科学设置50项预警指标,通过“大数据比对”和“铁脚板摸排”双向发力,及时发现核实群众遇困风险,实现“政策找人”。2024年全省累计下达预警核查任务22.12万条,及时调整或落实政策消除各类风险15.19万条,实现低收入人口的动态管理、精准帮扶。

  加强政府救助与慈善帮扶有效衔接。陕西省民政厅与省总工会、共青团省委、省妇联、红十字会、残联等单位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政府救助与慈善帮扶有效衔接若干措施》,建立完善政府救助和慈善帮扶衔接工作机制,鼓励社会组织、市场主体等慈善力量积极参与低收入人口救助帮扶,构建多元参与社会救助服务模式。指导各地积极创新实践,通过将社会救助嵌入福彩公益驿站和微心愿“睦邻密盒”“美居行动”等特色行动,广泛动员市场主体、社工和爱心人士参与救助服务,满足困难群众多样化、差异化急难需求。在全省推广“融救联助”相关做法,整合调动社区(村)社会组织、驻地单位、市场主体等救助资源和帮扶力量,累计为困难群众提供个案帮扶20万人次,实现“微心愿”1.7万个,形成对政府救助的有力有益补充。


编辑:魏敬专  校对:梁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