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政部重磅部署!社会组织与慈善事业迎来高光时刻

来源:善达网

刚刚举行的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为中国未来五年的发展描绘了清晰蓝图。公告发布后,我们及时进行了解读,发表了《关于慈善事业发展,四中全会释放四大信号》一文,受到很多公益同仁的关注。


还有朋友留言或私信,问是否还有其他维度的解读,以便更清晰地了解政策走向,为机构发展提供参考。


正好,我们关注到“民政部党组传达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的消息,会议强调,“要聚焦提高社会治理工作水平,完善社会组织登记管理制度,推动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


这句话很简单,容易被人忽视。但我却认为,它释放出了强烈而清晰的信号:社会组织与慈善事业,将在新时代的社会治理中扮演更加关键的角色。尤其是重提“完善社会组织登记管理制度”,这对社会组织未来发展有重大的影响。


下面,我就这三句话进行简单分析,也算是回应朋友们的需求了。


一、社会治理升级,民政工作迎来新定位


这次四中全会的核心成果,是审议通过了关于“十五五”规划的建议。全会明确提出要“完善社会治理体系”,为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奠定基础。


民政部的会议,强调“提高社会治理工作水平”作为重要任务。这意味着,民政工作要从传统的“事务管理”向现代化的“社会治理”全面转型。


什么是现代社会治理?它不是政府单方面的管理,而是在党的领导下,政府、社会组织、公众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通过民主协商、法治保障和科技支撑,实现“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共同体。


在这个体系中,社会组织和慈善力量不再是“配角”,而是重要的“协作者”和“参与者”。它们将在基层治理、公共服务、应急响应、促进公平等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社会组织登记制度将迎来重大改革


在提高社会治理水平的大目标下,民政部提出的一个具体举措,就是“完善社会组织登记管理制度”。


这其实是一项呼吁多年的改革。目前,我国社会组织的登记管理主要依据“三大条例”,但它们已难以完全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修订进程虽然早已启动,但进展缓慢。


四中全会的召开,为这项改革按下了“加速键”。民政部此次明确表态,意味着社会组织登记管理制度改革将被提到更高优先级。具体来看,未来可能有以下几方面变化:


第一,进一步破解“准入难”问题。 过去成立社会组织,常常需要先找到业务主管单位,也就是所谓的“双重管理”。近年来,国家对行业协会、公益慈善等四类组织试行“直接登记”,效果显著。未来,这一做法有望以法律形式固化,并可能扩大适用范围,让更多社会组织能“轻装上阵”。


第二,监管将更严格、更智能。 门槛降低,不代表放任不管。相反,民政部门将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推动“宽进严管”。比如,强化信息公开,让社会组织的运作和财务更透明;运用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提升监管效率;同时加大对非法组织和违规行为的打击力度。


第三,构建统一协调的管理体制。 未来将逐步建立“统一登记、各司其职、协同配合”的新型管理模式,避免政出多门、责任不清的问题。


这项制度改革,是理顺政府与社会关系的关键一步。它既要“放活”,激发社会活力;也要“管好”,确保社会组织在法治轨道上健康有序发展。


三、慈善事业要追求“高质量”


如果说完善登记制度是“修路”,那么推动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就是明确我们要跑什么样的“车”,达到什么样的“效果”。


“高质量发展”这个词,近年来也频繁出现在经济、科技、环保等领域。它被用在慈善事业上,意味着,中国的慈善正在从“数量增长”转向“质量提升”——不只是捐多少钱、做多少项目,更要看专业能力、社会影响和公信力。


具体来说,“高质量慈善”有五个维度:


1.法治化是基础。 新修正的《慈善法》已于2024年实施,为慈善活动提供了根本遵循。民政部正在推动配套法规的完善,比如修订《基金会管理条例》,让慈善组织行为更规范。


2.专业化是核心。 慈善不是只有热情就够了,还需要专业的人才、科学的管理和精准的项目设计。未来,支持型、枢纽型组织将更受重视,它们能为一线机构提供培训、咨询和能力建设。


3.数字化是引擎。 “互联网+慈善”正在更深层次地改变传统公益模式。利用大数据精准识别需求,通过区块链确保善款透明,借助AI提升项目效率……“智慧慈善”将成为提升效能的关键。


4.服务国家战略是方向。 慈善资源将更聚焦于“一老一小”、乡村振兴、共同富裕、应急救灾等国家重点关注领域。慈善不再是边缘的“补充”,而是国家发展大局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5.培育慈善文化是土壤。 前不久七部门出台的“五进”活动,就是推动“人人慈善”,让慈善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和社会风尚。




总之,民政部此次会议提出的三句话,以提高社会治理水平为目标,以完善社会组织登记制度为保障,以推动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为路径。三者环环相扣,共同指向一个更加开放、协同、有序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未来,我们将看到更多专业、透明、有活力的社会组织涌现;慈善事业也将更加注重实效与创新,在促进公平、凝聚共识中发挥更大作用。


然而,也要认识到,面临的挑战依然很大,比如,如何在激发活力的同时防范风险?如何在加强监管的同时鼓励创新?这些都是需要持续探索的课题。


但方向已经明确,道路正在铺就。中国的社会组织和慈善事业,在即将到来的“十五五”中,将迎来属于它们的“高光时刻”。它们不再只是锦上添花的存在,而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我们要有这样的信心,信则愿,愿则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