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善达网
昨天,《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正式发布,为中国未来五年(2026-2030年)的发展擘画了清晰蓝图。在这份重磅文件中,公益慈善事业再次被写入国家顶层设计,明确提出要“促进和规范公益慈善事业发展”。
短短13个字,却释放出强烈信号:中国的公益慈善,正在从“有没有”“多不多”转向“好不好”“稳不稳”,正式迈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很多公益人可能都会感受到,这一表述不仅是政策语言的微调,更是发展逻辑的根本性的转变——公益慈善不再只是“献爱心”“做捐赠”,而是要真正成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社会进步、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力量。
一、从“第三次分配”到“促进与规范”:公益慈善的战略地位不断提升
回顾过去几个五年规划,我们能清晰看到公益慈善在国家战略中地位的跃升。
“十四五”规划首次提出“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发展慈善事业”,把公益慈善放到与市场、政府并列的高度,真正走进了国家治理的主舞台。而“十五五”在此基础上,更强调“促进”与“规范”并重,体现出国家对公益慈善的认识更加深刻、更加务实。
过去几年,中国公益慈善事业确实取得了长足进步:社会捐赠总量持续增长,企业积极参与乡村振兴、医疗、教育等领域,互联网公益、慈善信托等新形态不断涌现。但问题也同样突出:公众信任度有待提升、地区资源不均衡、专业人才短缺、部分慈善活动流于形式……
“十五五”此时提出“促进与规范”,正是对这些问题的直接回应。它像是一辆车的两个轮子,“促进”是加油门,“规范”是把稳方向盘,缺一不可。
二、“促进”什么?四大方向释放公益新活力
“促进”二字,意味着国家将继续为公益慈善创造更有利的环境。具体来看,可能有以下几方面变化:
1. 更紧密地融入国家战略。公益慈善将不再“自说自话”,而要主动服务国家大局。比如在乡村振兴、养老服务、儿童关爱、环境保护等领域,公益组织可以成为政府与市场之外的重要补充力量,提供更精准、更人性化的服务。
2. 更多元的参与主体。除了大企业,社区基金会、个人捐赠、家族慈善等将迎来发展机遇。互联网公益平台也会更加规范,让“人人公益、随手公益”成为生活方式。
3. 更优化的激励政策。税收优惠一直是公益行业的“痛点”。“十五五”期间,个人和企业捐赠的税收流程有望简化,慈善信托的税务安排也可能更清晰。这些政策若能落地,将极大激发社会捐赠热情。
4. 更创新的发展模式。公益不能总靠“要钱”,也要学会“挣钱”。影响力投资、社会企业、慈善信托等模式将被鼓励探索,让公益组织具备更强的“造血”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规范”什么?四大举措筑牢信任基石
如果说“促进”是为了让公益跑得更快,那“规范”就是为了让公益跑得更稳。没有信任,就没有公益的未来。南都公益基金会名誉理事长徐永光曾说:“生产信任是我们的根本使命。”
1. 法治更完善、执行更有力。新修正的《慈善法》已于2024年实施,“十五五”期间的重点将是落实。信息公开、募捐管理、财产使用等方面的监管将更严格,对违规行为“零容忍”。
2. 监管更智能、更高效。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将被用于构建“智慧监管”体系,实现捐赠物资全程可追溯。这不仅提高监管效率,也让合规组织能更安心地做事。
3. 行业更自律、更透明。国家将支持行业组织制定行为准则、开展第三方评估,推动形成“我要规范”的行业氛围。透明度不再是“可选项”,而是“必答题”。
4. 问责更严格、公信更坚实。公益组织必须主动向社会披露“钱从哪来、用到哪去、效果如何”。建立硬核的问责机制,是对捐赠人负责,也是对自身长远发展负责。
四、新时代,我们该怎么做?
“十五五”带来的不仅是机遇,更是对行业整体能力的考验。
——公益组织要跳出“舒适区”,提升专业能力,加强内部治理,把透明度和公信力作为生命线。要学会“在服务国家战略中找准自己的位置”。
——政府部门要在“放活”和“管好”之间找到平衡,既要打击违规行为,也要保护创新活力,避免“一管就死、一放就乱”。
——每一位捐赠人和社会公众也要成长起来:既要保持善心,也要理性监督;既要慷慨解囊,也要问效问责。我们的每一次关注和发声,都是推动行业进步的力量。
五、一个更成熟、更可信的公益时代正在到来
“十五五”规划中“促进与规范”并重的方针,是中国公益慈善事业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它意味着我们不再只追求数量的增长,更注重质量的提升、信任的建立、责任的落实。
未来五年,将是中国公益慈善事业蜕变的关键期。让我们共同期待并努力,推动中国公益走向更加透明、专业、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真正成为一股温暖而坚定的力量!
您对“促进和规范公益慈善事业发展”如何理解?可以在评论区留言,分享您客观而富有建设性的观点,我们一起交流。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88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8857号